(相关资料图)

近日,某中小银行推出全民共兴贷产品,固定年化利率低于3%,首次获得授信的客户还可以享受到免息券服务。与此同时,多家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也相应调整消费贷产品利率,在叠加诸多优惠条件后利率水平已降至3.5%至4%之间。消费贷利息下降引发市场关注。有观点认为,多家银行机构密集下调消费贷利率,此时消费者应薅一把“羊毛”。比如,现在贷款购买汽车、家电等大宗商品时,与以往消费贷的利息相比,能够节省不少开支。

实际上,从去年下半年以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下降传导效应明显,消费贷利率呈现下行趋势,一定程度上吸引了消费者提前消费。尽管如此,有效信贷需求不足的问题依然突出。央行发布的2022年四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住户消费贷款增速回落,全年增加6755亿元,同比少增7646亿元。这样看来,金融机构发力消费贷仍有很大增长空间。

作为零售金融产品之一,消费贷是面向个人申请后发放的用作消费支出的纯信用免担保的金融产品。目前,不同金融机构对于贷款产品用途有不同的设置,有的消费贷只能专款专用,指定购买某些商品;有的只能刷卡消费,但不能提取现金。总之,无论哪种形式的消费贷,其出发点始终是瞄准消费市场,满足个人消费需求。

目前,多家金融机构争先布局消费贷主要在于推动零售业务转型,培育新的业务增长点。从A股上市银行已经公布的财报数据看,多家银行的消费贷成为零售金融新支柱。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信贷需求跟不上,央行近期发布的存款数据不断高企。加之个人住房贷款增速放缓,居民消费动力略显不足,今年年初以来,金融机构为守住消费贷这个盈利增长点,纷纷优化消费贷供给,主动减费让利,抢占消费贷市场份额,以此提振信贷业务。

值得注意的是,在扩内需、促消费的背景下,金融机构很容易打起消费贷的“价格战”。有的金融机构重贷而审批不严,为尽快获客降低消费贷的申请条件和审批标准,未能准确评估和识别借款人偿还能力。还有的金融机构贷后轻管理,导致本该用于消费属性的钱违规流入房产、股市等投资领域,这也是接下来监管部门应着力监管的重点方向。

无论是银行机构,还是助贷平台,都想从消费贷这块蛋糕中分得一杯羹,但是一哄而上的、盲目的过度授信行为,恐将赔了夫人又折兵。金融机构在借款人征信、收入等环节若审核不严,容易滋长多头借贷问题,抬高债务杠杆。令人担忧的是,金融机构若只管放贷,不做好贷后管理,如果借款人收入减少或是违规使用消费贷资金,很容易埋下坏账风险隐患。因此,对金融机构而言,不能做甩手掌柜,应切实做好贷后风险防范,严格按照监管展业制度要求,从流程和技术上管理好贷后资金。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稳定汽车等大宗消费,推动餐饮、文化、旅游、体育等生活服务消费恢复。随着这些与消费贷覆盖面高度重合的消费场景的恢复,金融机构将迎来新机遇。接下来,金融机构在尽最大努力顺应居民消费新趋势、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同时,既要做好与消费政策的有效衔接,又要从客群实际出发,科学适度投放消费贷。(王宝会)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