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滴滴诞生于北京海淀。

10年时间,滴滴从最初的初创企业,成长为覆盖国内400多个城市的头部网约车平台。通过手握豪华车、专车、优享、快车、拼车、两轮车、货运等交通工具品类,滴滴在十年间极大推动了交通工具的线上化与共享化进程。

面向下一个十年,滴滴的发力重点是什么?4月13日,在2023滴滴自动驾驶开放日上,滴滴出行CTO、滴滴自动驾驶CEO张博给出了答案:自动驾驶。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滴滴出行CTO、滴滴自动驾驶CEO张博

“滴滴从启动自动驾驶业务之初就做好了长期奋斗的准备,我们已经为长期奋斗做好了充足的心理准备和资源准备。”

据张博介绍,目前滴滴自动驾驶已经掌握了包括感知、预测、决策控制、大规模仿真系统、大规模机器学习平台等L4级别自动驾驶全栈核心技术。同时,滴滴也正与自动驾驶产业链上下游进行深度合作与集成,推出下一代自动驾驶服务。

而在这次的开放日上,沉寂已久的滴滴自动驾驶亮出多个大招:发布首个自动驾驶自动运维中心、首款未来服务概念车DiDi Neuron、两款自动驾驶核心硬件产品以及自动驾驶货运机器人KargoBot,同时还公布了其近期在技术、量产以及创新业务方面的进展。据介绍,滴滴首款量产车型计划于2025年接入滴滴共享出行网络,实现全天候、规模化的混合派单。

“滴滴自动驾驶团队下一个目标是,希望在不远未来里,滴滴的无人化运营中心停着我们与合作伙伴共同生产的L4级别的量产合规自动驾驶汽车,它们可以在白天自动接单与接驾,晚上自动驰回无人驾驶运营中心,并由机器人自动化为汽车完成充电、维修保养、清洗等工作,”张博表示,“在这些区域里的滴滴用户发出订单,就可能乘坐没有司机的车辆,并将乘客更加安全高效地送达目的地。”

安全运营1020天

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动驾驶的窗口期正在收窄。

张博预测,从2016年至2026年,L4级别的自动驾驶技术将通过10年的跨度,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这也就意味着,站在当下时点来看,剩余的窗口期大约还剩3-4年。

尽管自动驾驶箭在弦上,但滴滴也占据了天然的优势。“L4级自动驾驶进入人们生活的最优路径,是进入到类似滴滴这样混合派单的共享出行网络中,从而为用户提供稳定、高效且更加安全的出行服务,”张博认为,从这个角度而言,滴滴为L4级自动驾驶技术的冷启动提供了极佳的商业化土壤。

也正是出于对市场机会及实现路径的双重考虑,滴滴持续推动自动驾驶业务。资料显示,滴滴从2016年组建自动驾驶技术研发团队;2019年8月,滴滴自动驾驶业务正式独立,专注于自动驾驶研发、产品应用及相关业务拓展。此后,在2020年及2021年,滴滴自动驾驶获得了8亿美元融资。

目前,最新版的滴滴出行APP已可在上海、广州的指定区域内,实现混合派单。即起终点均在区域内的订单,用户能在滴滴APP上直接看到“自动驾驶”选项并叫车,体验滴滴自动驾驶带来的服务体验。

而在成长的过程中,滴滴自动驾驶第一阶段的发展重心落在了安全上。滴滴自动驾驶COO孟醒现场介绍,2020年6月滴滴自动驾驶首次对外上路,如今已连续安全运营1020天。具体而言,滴滴自动驾驶在此期间MPCI(安全接管里程)上涨100倍,主责安全事故0起。

同时,孟醒透露,《滴滴自动驾驶安全报告》即将发布,其中将参考网约车规则来设置滴滴自动驾驶的安全准则与预期,“过去的这段时间,是滴滴自动驾驶的安全阶段。”

提升自动驾驶服务

步入第二阶段的滴滴自动驾驶,开始将目光从驾驶本身偏向乘客,升级自身的自动驾驶服务。

孟醒介绍,过去三年内,滴滴自动驾驶测试地图覆盖里程持续扩展。开放面积的扩张意味着更多的目的地,也意味着迎接更多更复杂的场景。

就此,滴滴推出“城市泛化引擎”,通过搭载了一系列作用于感知、预测、规划决策等多个技术模块的前沿技术方法,能针对区域扩充时所遇到的复杂车流以及长尾场景做定向优化,大幅提升鲁棒性,加强技术的可泛化性。目前,滴滴自动驾驶送驾里程、送驾时长、每小时单量等体验和效率指标都在持续向网约车靠近。

同时,面对用户对自动驾驶增加上车站点的需求,孟醒表示,当前滴滴自动驾驶约每1.5公里一个站点,相较之下网约车每10米便有一个站点。未来滴滴会引入无限泊车技术,打破站点数量限制,让自动驾驶在任何安全地点均可实现泊入。

此外,为了响应用户对自动驾驶24小时服务的期待,滴滴自动驾驶在今年年初推出24小时无间断自动驾驶服务,并打造了自动驾驶自动运维中心——慧桔港

该运维中心能自动化满足车辆在运营过程中的需求,自动出车、接单、回港,机器人还可智能化地对车辆进行冲洗、充电、检测、维修、保养,停放等,全流程自动化率已达90%。

“慧桔港类似于‘黑灯工厂’,在人力不参与的前提下能够实现24小时运营。”孟醒表示,它也意味着将大大拉升滴滴自动驾驶的价值及用户使用粘性。

也正是在自动驾驶服务能力的持续提升下,滴滴自动驾驶服务正在不断贴近网约车运营的能力。官方数据显示,滴滴自动驾驶同等距离的送驾时长从2022年网约车的1.35倍提升到了今年的1.19倍;随着站点数增加,送驾距离也从2022年的1.31倍提升至1.17倍。

“相信自动驾驶业务具备网约车能力后会非常忙碌,每天有接不完的订单。”孟醒表示。

自动驾驶商业化

如果说自动驾驶服务能力的打造是第二阶段的重头戏,那么在未来的第三阶段,滴滴自动驾驶的重心将落在商业化上。

“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将视角从用户体验切换到平台运营,关注如何提供更好的商业化,关注如何规模和量产。”孟醒指出。

自动驾驶商业化量产的瓶颈,首当其冲是硬件,滴滴也试图进行突破。开放日活动中,孟醒首次发布了两款自动驾驶核心硬件——“北曜Beta”激光雷达和三域融合计算平台“Orca虎鲸”。

滴滴推出“北曜Beta”激光雷达

其中,滴滴自动驾驶和北醒公司联合研发的滴滴北曜Beta,是国内首个2K图像级高精度激光雷达。孟醒介绍,其拥有每秒300万高点频、超512线、横向120°及纵向25.6°的超大视场角等性能特点。

此外,北曜Beta增加了可调节分辨率功能,支持常规模式、视场角聚焦高清、局部高清、全局高清等四种模式,不仅200m外感知轮胎等低反射率物体清晰的轮廓,还可以根据场景需求自适应地调节局部区域或全局的分辨率,提升激光雷达在不同环境下的感知效果。

Orca虎鲸则是滴滴自动驾驶研发的行业首个量产化的三域融合计算平台,打造车载超级中央计算单元(SCCU),将智能驾驶域、智能座舱域和网联域三域融集成至一体。

据介绍,相比于上一代硬件,虎鲸计算平台成本下降88%,整车空间体积减少74%,核心元器件数量减少了61%,线束数量减小了33%。这也意味着自动驾驶车的后备箱能再多容纳一个20寸行李箱,与此同时,整车装配时的人效比提升7倍。

同时,孟醒还公布了自动驾驶量产新进展。滴滴自动驾驶正在结合新能源整车企业能力,共同定义和量产无人驾驶新能源网约车,已在Robotaxi产品定义、车型平台选择及座舱与智驾系统开发等方面合作。首款车型将于2025年接入滴滴共享出行网络,实现全天候、规模化的混合派单。

技术梦想与创新曲线

在开放日上,滴滴不仅公布了自动驾驶战略与“三步走”计划,还披露了更多的创新计划与技术梦想。

“电影《阿凡达》中有一棵名为‘艾娃’的通灵巨树,可以连接并感知所有族人的意识,这是我们对服务的原型认知。”孟醒指出。也正是在这样的理解下,滴滴发布了未来服务概念车DiDi Neuron,以“共情共鸣,无处不在”为理念,旨在为乘客提供无处不在的服务。

滴滴自动驾驶COO 孟醒

这样的“无处不在”的服务设计理念,体现为各类细节。在空间上,Neuron取消了驾驶位,在车辆总长度不变的前提下,相较普通网约车内部空间提升50%,腿部空间提升86%,乘客甚至可以在车内“一键平躺”。

在功能方面,Neuron独创了车内机械臂,可以为用户通提供提行李、递水、叫醒等服务。车内搭载大屏交互系统,设计了会议、游戏、影音、街景介绍、氛围选择等模式,充分考虑乘客的需求和体验。

与此同时,车外创新性用智能交互五联屏代替了传统车灯,能更为直观、便捷的地显示车辆转弯、到达、充电等状态。而顶翼门+侧滑门的设计,在提升开关门安全性的同时,也增加上下车舒适度。

从配置上而言,Neuron全车配备21个相机、8个激光雷达和6个毫米波雷达,并采用成组成套的模块化和易插拔结构设计,便于车辆的维修保养,同时提升车辆运维效率。

如果说概念车更像是在“造梦”,那么滴滴自动驾驶货运KargoBot则更为实际。据滴滴自动驾驶创新业务负责人韦峻青介绍,当前货车领域正面临挑战,司机缺口持续扩大,滴滴自动驾驶技术能有效提升货车的自动化能力。

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在开放日现场,滴滴自动驾驶宣布已将L4级自动驾驶乘用车解决方案拓展至干线物流货运领域。基于滴滴自动驾驶的云平台和技术中台能力,KargoBot自2021年开始持续推进干线货运的无人驾驶技术研发和针对大宗商品的商业化运营。

滴滴自动驾驶创新业务负责人韦峻青

数据显示,目前KargoBot亦拥有超过100台自动驾驶卡车,已在天津和内蒙古之间开始了常态化的试运营。截至今年3月,KargoBot累计物流收入已经突破了1亿元。

“我们希望KargoBot可以利用滴滴自动驾驶的能力,最早最快地落地无人化、商业化、量产化的物流服务,”韦峻青指出,“滴滴自动驾驶创新业务平台也会如培育KargoBot一样,培育和赋能更多更丰富的业务场景,使得滴滴自动驾驶的技术、机器人技术可以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关键词: